在人生的舞台上,我们常常面临很多困惑:为什么我们的心态总是别扭,为什么与周围的人沟通总是困难?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缺乏深刻的了解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真正了解自己,了解他人。这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关键,也是实现内心和谐、人生幸福的重要途径。
我们通常通过多说话、开朗、害羞来区分内向和外向的人,但从心理上来说,外向的人从社交交往中获得能量,如果长时间独处就会感到不舒服;内向的人通过独处和社交来重新获得能量。之后需要一个人休息。例如,如果外向的人在周末选择看似轻松的活动,例如看电影和玩游戏,他们实际上可能会消耗更多的能量。他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参与社交活动;而内向的人在累的时候可能会被拉去参加聚会。 ,但你会感到精疲力尽。情侣中,内向的人话太多,想要独处恢复精力,外向的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,从而导致冲突。
MBTI是一种流行的心理偏好评估工具,其中T(思维)和F(感觉)维度存在显着差异。 T型人注重的是非,而F型人则重视人和人的情感。例如,在夫妻中,F型人说自己生病了,希望得到伴侣的照顾;而T型伴侣则会把重点放在疾病的原因、治疗方法等方面,很容易引发矛盾。
另一个例子是朋友推荐买东西。有些人购买它是因为他们信任他们的朋友或者不想出格。像INTP这样的人非常注重逻辑,买东西会思考逻辑。这说明,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,即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也无济于事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。工作和生活模式如果符合自然,就会让人快乐、高效;否则,将会是痛苦且代价高昂的。就像想当艺术家的富二代一样,即使很有钱,继承家产也是痛苦的。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工作百分百符合我们的本性,但我们应该趋向于整体上符合我们的本性。例如,INTP人适合从事注重逻辑和思维的工作。
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后,主动做出调整。比如,虽然内向的人不适合过度社交,但为了获取信息、提高思维质量,他们需要参与社交活动,同时注意合理安排,给自己留出休息的时间。另一个例子是说话直率的人,很难理解别人的情绪。为了更好地合作,他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表达,运用同理心。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点,并通过刻意练习来改善,就像根据八维融合理论,每个人都有较弱的功能,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。
以MBTI的P(感知)和J(判断)维度为例。 J型人喜欢计划、有组织,而P型人思想开放、灵活。 P型人可能不擅长整理办公桌。如果他们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去整理,就会很痛苦。我们应该明白,有些事情并不重要。我们不必强迫自己变得完美。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弱点,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,比如P型人应对变化的优势。
另外,我们必须明白,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习,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来学习,否则可能会很痛苦,而且没有效果。
世界上的人都是不同的。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模式并真正从他们的角度思考。比如,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ESTJ型的孩子可能会听父母正确的话,ESFP型的孩子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,INTP型的孩子则需要父母讲清楚做事的逻辑。为了有效地沟通,我们需要确切地知道对方需要什么。
与人打交道时,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。例如,当情侣吵架时,男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但女孩却觉得敷衍了事。这是因为双方的模式不一样。双方要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进行沟通,了解对方思维方式的差异,想办法让双方感受到被关心。另一个例子是吵架时。不同类型的人对争吵持续时间的接受程度不同。有必要讨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。同时,我们需要让对方知道我们自己的性格属性。比如,对于不善于恭维别人的人来说,一旦被人恭维,就意味着自己的分量很重。另外,安慰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方法,避免使用可能激怒他人的言语。
社会是有分工的,不同性格的人擅长的事情也不同。比如,心情不好寻求安慰,找情感丰富的人比找逻辑性强的人更合适;当你需要客观的逻辑分析时,逻辑强的人更有能力。在你的职业生涯中,你需要找到与你互补的人。比如P型人适合找J型人合作,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,共同促进事业发展。
MBTI虽然通俗易懂,但严格意义上并不科学。其人格分类是僵化的,没有考虑到人群中人格特征的正态分布。测试结果不一定准确,网上的解释也褒贬不一。然而,它仍然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好工具。如果有兴趣,后面可以深入研究如何准确测试和分析性格。
所有的心理工具,包括MBTI,都是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,而不是衡量他人的标准。人格倾向与实际能力和功能发展水平无关。同一类型的人,后天发展不同,结果差异很大。例如,INTP人可能会发展成为能够为他人提供价值的自信的人,或者他们可能会发展成为脆弱、自闭、愤世嫉俗或善于交际的人。因此,你不能仅仅用性格类型来衡量别人,在面试等场景中,你也不能简单地依靠MBTI来评价别人。
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都需要不断学习。 MBTI将人分为多种类型,这并不是一件坏事,大脑需要标签来简化世界。但人是复杂的,一种理论无法解释一切。例如,恋人之间,除了了解性格类型外,了解依恋风格也很关键。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给予和期待爱的方式也不同。我们不能把人际关系的维持交给运气,而应该主动去思考、去学习、去感受、去沟通,通过自我意识找到与外界相处的最佳方式。
在人生的修炼中,性格虽然难以改变,但情感是可以培养的。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这些道理,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,改善人际关系,获得和谐幸福。如果您觉得本内容有帮助,不妨分享给您的伴侣和朋友,让更多的人受益。
分享到Twitter 在脸书上分享
评论
目前没有任何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