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不断变化的环境下,中国企业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。面对监管趋严、国际形势动荡、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,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,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,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近年来,国内对互联网的监管日益严格,滴滴等公司受到调查,赴美上市计划也受阻。过去,一些企业家认为赴美上市只需遵守美国法规,忽视国内监管。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。企业首先要遵守中国标准。监管并不过分,而是弥补了过去的不足。
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,完全依赖自由经济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。外卖小哥闯红灯、低俗广告、APP广告泛滥、美容行业诱导贷款等乱象,都说明了监管的必要性。监管的核心逻辑在于互联网属性的转变,创新属性弱化,基础设施属性增强。当互联网涉及国计民生、数据安全时,监管不可或缺。
对于企业家来说,应该积极配合监管,拥抱变化,决不抱怨。同时,关注数据隐私、基础设施、垄断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风险,未雨绸缪,主动改变,不抱侥幸心理。
疫情之下,中国经济逆势上扬,与美国的竞争成为主旋律。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扩张遭遇挫折,在印度几乎全军覆没,在美国也面临制裁。这是对企业家的警示,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界的,需要认清竞争格局,顾全大局,强化风险防范意识。美国上市和中美投资合作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企业应提前谋划应对措施。
当前,民粹主义抬头,民族自信心高涨,舆论对创业群体态度褒贬不一。一方面,境外非政府组织和一些拿钱做事的人利用各种手段抹黑中国;另一方面,国内也存在为了收割流量而盲目兜售或恶意解读企业行为的现象。
在此背景下,企业舆情风险急剧增加。企业不能简单地认为少说话就能规避风险,而应注重风险控制,安排专业人员来处理。从罗翔老师的微博事件、索尼发布会时机错误等案例可以看出,企业在发布信息时需要谨慎,充分考虑各种因素,避免过度解读。
此外,企业不仅要追求利润,更要注重社会价值观和公平正义。企业家应该顾全大局,避免触及社会公平的底线。外卖平台允许骑手做饭、教育行业破坏教育公平、网贷让青少年陷入困境、游戏行业影响未成年人和陷入困境的青少年等行为,都应该避免。企业应该考虑到人力回报率。比如鸿星尔克的捐赠获得疯狂消费,体现了人心的回报。许多大公司正在逐渐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,996、大小周的取消就是证明。
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,现在需要重新定位和重新思考。企业家要主动适应监管,了解国际形势,注重舆情风险控制,承担社会责任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,成为贡献社会的人民企业家。
分享到Twitter 在脸书上分享
评论
目前没有任何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