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,出国留学、工作已成为许多人追求梦想、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。然而,在这条看似辉煌的道路背后,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挑战。今天,我们就走进阿哲的经历,探寻其中的酸甜苦辣。
阿哲曾经怀揣着梦想踏上了美国留学之路。 4年时间加上生活费,他大约花费了150万元。他以为自己可以在硅谷开启辉煌的生活,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。虽然生活在科技圣地,但他却过着穷学生一样的生活。街上一份炒饭要十块钱,这可不是他每天吃得起的。
毕业后,阿哲成功进入硅谷的一家公司。 2017-2018年左右,他通过校招收入约为12万美元,并拿到了工资的60%。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。工作一年半后,公司大规模裁员,500多人瞬间失业。阿哲也未能幸免。下岗后的那种打击,虽然我没有痛哭流涕,但是压力却是巨大的。
之后,他进入了一家电商公司,但这里的工作流程与之前的公司相比极其落后,上线缓慢,而且经常出现问题。他整天都在前端后端挣扎,痛苦万分。
签证问题更加严重。美国工作签证抽签机制让他三年都没有中签。原本有机会调到日本分公司,但因疫情封国,最后无奈回国。
回国初期,阿哲感受到了国内生活的便利,但事业发展却存在巨大差距。硅谷的软件产业横跨多个领域,各行业有数百亿家企业,效益极佳。当时国内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商、社交媒体、游戏领域。行业有限,选择大大减少,薪资和职业上限也较低。
在采访国内各大厂商时,阿哲有一次非常糟糕的经历。华为因学历低建议他做外包;腾讯面试时,面试官一边面试一边敲键盘,这对他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。这与硅谷公司在采访中给予的尊重形成鲜明对比。最终,他选择了一家在中国设有分公司的外资公司。
从经济投资的角度来看,阿哲在硅谷工作了三年,并没有赚回留学费用。如果把留学当作纯粹的投资,那还不如A股。但出国留学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回报。它开阔了他的视野,让阿哲了解了不同地区的文化,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对祖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同时,英语能力的提高也给他获取信息方面带来了实际帮助。
回国后,阿哲发现国内一线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远远超过硅谷,但消费习惯却大不相同。在上海,年收入3万元至4万元的购买力不强,而且高消费场所多,消费频繁,存钱困难。在硅谷,虽然消费场所很少,但租金却极高。
谈到未来,阿哲不再执着于在美国当一名程序员。他更加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平衡,希望工作能够与生活相匹配。电商公司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望而却步,以后找工作也会更加谨慎。
阿哲的经历让我们思考,出国留学、工作值得吗?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也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正在为留学和职业选择而苦苦挣扎的人。
分享到Twitter 在脸书上分享
评论
目前没有任何评论